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商务部明确引导各地在牌照、充电、通行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继续扩大二手车流通,加快建设完善全国性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连日来,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记者王琳琳、宋晨)不久前,我国对外公布了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针对基础制度内容开展了研究,提出现阶段以数据处理者为保护主体,以经过一定规则处理且处于未公开状态的数据集合作为保护对象。
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15日(春运第9天,农历腊月二十四)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114.1万人次,环比下降2.7%,比2019年同期下降46.8%,比2022年同期增长47.2%。其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近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等文件,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重大举措。这将推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有效需求,为全面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提供有力支撑。
受疫情影响,北京市当前药品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连日来,北京市除了督促重点药企提升抗疫药品的产能,还重点瞄准药品流通环节疏通堵点,政府部门、重点企业合力畅通药品供应“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市场执法总队日前向北京地区5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派出联合工作组,24小时驻守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进货、运输、人力资源、车辆保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 为最大限度加快抗疫药械流转速度,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区、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北京地区5家大型批发企业优化进出库工作流程,流转再提速,确保12小时进出库;区级流通企业上门取药,全力缩短物流时间,加快从批发企业配送到医院和零售药店的速度。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华润医药商业集团看到,大大小小各类货车停满了办公场所院内院外。叉车忙碌奔波于库房,分拣传送带快速运转,员工目不转睛地专注核对、贴标。 物流配送车司机马春林跳下车,和同事一起,往车厢内搬运成箱的药械,700多箱陆陆续续塞满货车,货车启动,往顺义二级库配送。 在北京市药监局的协调下,配送保供有了“绿色通道”,马春林师傅开的物流配送车,持运输通行证,可以在24小时内畅通无阻进行药品配送。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北京大区副总经理黄丹介绍,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自11月末开始广拓渠道,采购相关药械物资,已配备抗疫物资300余品规,其中解热镇痛、清热解毒的15类物资配备60余品规。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数据显示,近一周内,已采购入库抗疫物资300万余盒,为北京市16个区县4000余家客户配送防疫药品,其中涉及近300家二三级医疗机构、2200余家社区中心站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1500余家零售药店。 在京东健康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办公场所,记者了解到,京东健康近日与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一道,联合了华润三九、云南白药、中美史克、同仁堂、以岭药业等国内外30余家知名药企,从源头保障正品好药的平价供应。 京东健康旗下京东大药房专门制定了保供仓应急预案,调集上下游供应链,对销售数据实时监控,全力保障药品“不断供、不涨价”。 除了防疫药品外,京东健康还盘点北京周边地区的库存情况,确保专用、急用、慢性病用药等各类药品,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消毒棉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用品物资备货量充足。 面对应急用药需求,京东健康还携手北京市超过1400家线下药店提供送药到家服务,加大家庭常备药、居家防疫和医疗急救等品类的库存,联合相关快送企业做专项运力支持。(新华社 记者倪元锦)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今天(12月20日)在市场监管总局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格保质量专题新闻发布会表示,近期,按照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和“新十条”要求,结合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家药监局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全系统配合优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12月20日电 据“中国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20日消息,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然而,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